- 杨顺;饶从满;吴宗劲;
文献研究在我国比较教育中的方法地位备受质疑,根源在于对其价值认知不清和应用过程失范。与调查研究、实地研究等研究方法不同,文献研究因其跨时空性、非介入性和数据来源的非生成性,在达成比较教育研究目的方面具有三重独特价值:一是为系统描述教育现象提供全面翔实的资料支撑;二是增进对影响教育现象各类因素的理解诠释;三是高效便捷地助力教育现象背后因果规律的发现。当前,文献研究在比较教育应用中存在文献作为“证据”的意识缺位、文献分析方法意识薄弱的问题。因此,为避免文献研究因应用不当引发对其价值的质疑,有必要对文献研究在比较教育中的应用规范予以强调:遵循文献筛选的“3C”原则(相关性、全面性和批判性),确保文献具有证据意义;根据研究问题,灵活选择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2025年06期 v.52;No.420 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 郭洞天;吕立杰;
玛格丽特·阿切尔是英国当代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其在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影响下,创造性地走上一条调和实证主义与相对主义的范式融合之路。在关于教育系统变革的比较研究中,阿切尔延续实证主义以因果解释作为比较教育目标,在吸纳相对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合历史与比较的分析方法,并建构了形态发生模型这一比较分析框架。阿切尔对于比较教育学科的研究视域、分析框架以及方法论作出了独特贡献,能够为当下的比较教育研究提供启迪与思考。
2025年06期 v.52;No.420 1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 祁东方;郭星;
作为富有批判精神与民主情怀的美国批判教育学家,吉鲁敏锐地看到了美国公民教育面临着理想的遗忘、政治性质的遮蔽等方面的挑战,难以培养出民主社会所需要的公民。为此,吉鲁从理性、关怀、美德三个维度构建了公民教育观,即聚焦批判性思维形成公民理性、依托激进人文主义增进公民关怀、基于公民勇气践行公民美德。吉鲁力图通过发挥批判教育学的理论效力、回归学校的公共领域角色、推动教育者成为转化性知识分子来实现其公民教育的理想蓝图。吉鲁的公民教育观是在批判保守与激进公民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他发展了公民教育的理论范式,推进了公民教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省思全球化背景下公民教育的发展,培育推动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公民。
2025年06期 v.52;No.420 3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